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網路社群建立與應用 12月29日 翻譯

查了16個單字,大概花了兩個小時半左右

One day, while he was shaving with a straight razor that was so worn it could no longer be sharpened, the idea came to him. What if the blade could be made of a thin metal strip? Rather than spending time maintaining the blades, men could simply discard them when they became dull. A few years of metallurgy experimentation later, the disposable-blade safety razor was born. But it didn't take off immediately. In its first year, 1903, Gillette sold a total of 51 razors and 168 blades. Over the next two decades, he tried every marketing gimmick he could think of. He put his own face on the package, making him both legendary and, some people believed, fictional. He sold millions of razors to the Army at a steep discount, hoping the habits soldiers developed at war would carry over to peacetime. He sold razors in bulk to banks so they could give them away with new deposits ("shave and save" campaigns). Razors were bundled with everything from Wrigley's gum to packets of coffee, tea, spices, and marshmallows. The freebies helped to sell those products, but the tactic helped Gillette even more. By giving away the razors, which were useless by themselves, he was creating demand for disposable blades. A few billion blades later, this business model is now the foundation of entire industries: Give away the cell phone, sell the monthly plan; make the videogame console cheap and sell expensive games; install fancy coffeemakers in offices at no charge so you can sell managers expensive coffee sachets.


有一天,當他在使用直的刮鬍刀刮鬍子的時候發現刮鬍刀已經很舊了沒有辦法在磨的很鋒利,他想到了一個靈感。如果刀鋒可以做成很薄的金屬片會怎樣?而不是花時間保持刮鬍刀片的鋒利,當刀鋒變成頓的時候男人可以直接的拋棄它們。在冶金實驗一些年後,刮鬍刀片可拋棄式的安全刮鬍刀誕生了。但是沒有立刻風行。在它的第一年,1903年,Gillette賣出了總共51個刮鬍刀以及168個刮鬍刀片,在未來的二十年中,他嘗試任何他想的到的宣傳噱頭,他把他自己的臉放在包裝上,讓他自己同時變的著名的以及一些人覺得的,虛構的。他以不可信的折扣賣了百萬個刮鬍刀給軍隊,希望讓軍人在戰爭時產生習慣在和平後也會帶著它們(刮鬍刀)。他以散裝刮鬍刀賣給銀行讓他們(銀行)可以遠離新的押金(刮鬍子以及存款比賽)。刮鬍刀與箭牌口香糖到咖啡、茶、香料、以及棉花糖都相關。除了免費幫忙去銷售這些產品,但是戰術幫了Gillette更多。經由贈送很多對他們沒有利益得刮鬍刀,他創造了對於可拋棄式刮鬍刀片的需求在幾十一刮鬍刀片之後,這種商業模式是整個行業的基礎:贈送手機,賣月租費;讓遊戲機便宜但是銷售比較貴的遊戲片;安裝昂貴的咖啡機在公司裡面不收費但是可以賣管理者昂貴的咖啡袋。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網路社群建立與應用 翻譯 12月22日

翻譯了1小時 查了5個單字

At the age of 40, King Gillette was a frustrated inventor, a bitter anticapitalist, and a salesman of cork-lined bottle caps. It was 1895, and despite ideas, energy, and wealthy parents, he had little to show for his work. He blamed the evils of market competition. Indeed, the previous year he had published a book, The Human Drift, which argued that all industry should be taken over by a single corporation owned by the public and that millions of Americans should live in a giant city called Metropolis powered by Niagara Falls. His boss at the bottle cap company, meanwhile, had just one piece of advice: Invent something people use and throw away.


King Gillette在40歲的時候是一個挫折的發明家,一個很苦的反資本主義者,以及一個軟木塞瓶蓋銷售員,在沒有構想、精神以及有錢的父母之下的1895年,他很難發揮它的工作。他責怪競爭市場的對手們,事實上,在前一年他已經出版了一本書,人類的漂移,在爭論全部的行業應該被一個公眾擁有的公司以及百萬的美國人應該生活在一個叫做Metropolis的大城市由Niagara Falls維持。他的在瓶蓋公司的老闆,同時有個一份建議:發明一些人們使用以及丟掉的東西。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開放近用資訊 心得筆記 12月11日

這禮拜事務繁忙,翻譯才一點點,查了6個單字,翻譯了半個小時


A considerable part of the knowledge that should be openly accessible is contained in so-called ‘orphaned’ works. On the basis of their publication dates, these works are still protected by copyright, but their authors can only be located with great difficulty or not at all. Due to this uncertain legal situation libraries often do not dare to digitalise these culturally important items, whatever their media form, and make them freely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So far, legislators have not solved the problem of orphaned works. The ABU has been active in this area with suggestions, and has in principle joined the German Research Foundation’s (DFG) demand on the EU to solve this situation by considering and treating these works as if they were in the public domain until a rights holder objec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DFG and the Coalition for Action, it is imperative for the freedom of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at the digitalisation of orphaned works or works in the public domain does not justify the creation of new copyrights or exploitation rights of the digitalised original. A similarly liberal solution should be found for works that are no longer in print.

應該被公開的開放近用的可觀的一部份知識被包含在所謂的孤兒工作,在他們出版日期的基礎下,這些工作仍然被版權保護,但是他們的作者只能被很大的困難或是根本沒有的定位,由於這種不確定的法律狀況,圖書館時常不敢去數位化有文化的重要物品,無論他們的媒體形式以及使他們自由的向大眾開放近用。到目前為止,立法機構還沒解決孤兒工作的問題。伴隨著建議,ABU已經被啟動在這個區域,以及已經在原則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網路社群建立與應用 心得筆記12月9號

網路書籤是個對我來說蠻新鮮的東西,要是老師不說我還真的一直不會注意到,我是選擇黑米書籤,功能似乎蠻多的,目前只有新增兩個網址,之後再增加。

我的書籤網址:http://www.hemidemi.com/user/orihalcon/bookmark/recent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開放近用資訊 翻譯

很少嘗試寫出內心閱讀過的英文理解的意思,沒想到想要寫的通順明確不是很容易,我這次花了四個小時整理,多查了12個生字,也才寫出這些,希望之後能夠快些了

Open Acces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oalition for Action

‘Copyright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By Rainer Kuhlen, Chair of Information Science, University of Konstanz; Spokesman for the Coalition for Action ‘Copyright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ktionsbundnis ‘Urheberrecht fur Bildung und Wissenschaft’)

從開放近用的角度來看‘教育和研究的版權’聯盟的行動

The Coalition for Action ‘Copyright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ktionsbundnis ‘Urheberrecht fur Bildung und Wissenschaft’, ABU) was form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debate surrounding the reform of German copyright law. It aims to represent the interests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and scholarship in a liberal treatment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vis a vis the legislator. The basis of the ABU is the Gottingen Declaration of 2004, signed by 6 academic organisations, 328 learned societies and 5 500 individuals(as of April 2007). Its central message is as follows: ‘In a digitised and networked information society, access to global information for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must be guaranteed at all times from any place!’ This is certainly compatible with the goals of Open Access.

為計畫'版權的教育和研究' (Aktionsbundnis ‘Urheberrecht fur Bildung und Wissenschaft’,新華社)聯盟的行動形成關於目前圍繞著改善德國版權法的辯論。它的目標是代表教育、科學和學問的利益對於議員散佈自由知識和資訊的處置。新華社最初是以2004年的哥廷根宣言簽署了6學術團體, 328名學術團體和5500個個人(截至2007年4月) 。其主要消息如下: '在一個數位和網路訊息的社會,為了教育和科學目的,全球的資訊必須保證在何時何地都可以近用! '這無疑是符合開放近用的目標。

The ABU can only indirectl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Open Access in education and science. Generally, Open Access is not impai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grants authors publishing rights. An Open Access publication, however, means that the author’s exploitation rights are no longer exclusive. However, it is the authors’ decision whether to also make their work available for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through contractual agreements.


ABU只能在原則下間接地促進開放近用在教育和科學上的落實。一般來說,開放近用不會受版權的損害。版權授予作者出版的權利。一份開放近用的出版物,無論如何,這意味著作者宣傳權利不再是專有性的。然而,是否讓他們的工作透過契約上的協定可利用商業宣傳,是作者的決定。




In any case, the author’s personal/moral rights are not affected by Open Access. Some of the problems in the overlapping areas of Open Access and copyright are as follows:
無論如何,作者在私人/道德上的權利都沒有被開放近用影響,一些關於開放近用與版權在重疊區域上的問題如下:

It would be easier for many authors to start applying Open Access if Section 38 of the German Copyright Law was changed so that authors of contributions to periodically published collections could have their exploitation rights (for non-commercial purposes) restored after a maximum period of six months from the date of the commercial publication of their work and so that one could not even waive this right contractually. The time delay may not be in the spirit of Open Access, but this regulation could inspire many authors to make their work freely available after an embargo period of this type.

對很多作者來說會變的方便些



時間延遲並不是開放近用的精神,但是此項管制可以激勵許多作者讓他們的工作在一段這類型禁用的期間之後免費被使用。



A difficult question is whether, in addition to being encouraged to make their work
available for Open Access publication, authors should also be obliged to deposit, in parallel at least, any work resulting from research supported by public funds in the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of their institutions. This is currently a controversial issue, since, for some, not only the questions of ‘whether’, ‘when’ and ‘how’ constitute academic freedom, but also the question of ‘where’. For others, the question of ‘where’ should not be left exclusively to the free choice of the individual. The ABU tends to support the latter opinion, so that, in line with the
goal of the Gottingen Declaration, all of the knowledge produced with the help of public funds can be made publicly available. Of course authors should continue to be allowed to choose freely where they publish their work commercially, so long as the Open Access publication is guaranteed without delay. 

A considerable part of the knowledge that should be openly accessible is contained in so-called ‘orphaned’ works. On the basis of their publication dates, these works are still protected by copyright, but their authors can only be located with great difficulty or not at all. Due to this uncertain legal situation libraries often do not dare to digitalise these culturally important items, whatever their media form, and make them freely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So far, legislators have not solved the problem of orphaned works. The ABU has been active in this area with suggestions, and has in principle joined the German Research Foundation’s (DFG) demand on the EU to solve this situation by considering and treating these works as if they were in the public domain until a rights holder objec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DFG and the Coalition for Action, it is imperative for the freedom of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at the digitalisation of orphaned works or works in the public domain does not justify the creation of new copyrights or exploitation rights of the digitalised original. A similarly liberal solution should be found for works that are no longer in print.

The ABU sees Open Access as well as free
licensing forms such as ‘creative commons’
that support authors’ information autonomy as
promising solutions to the regulatory impasses
of current copyright law without fundamentally
questioning it.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網路社群建立與應用 心得筆記 12月4日

連續四天的假日,說起來是蠻長的,但是其實也一下就過了,充實生活和行屍走肉,似乎一念之間就可以完全區別,該是替自己想想未來出路的時候了,活到了現在,也沒想好到底要做哪個工作,連類型都不是很清楚,該是加快速度的時候了。

開放近用資訊 古騰堡計畫




495100011 賴鈞弼 圖資三 網路社群建立與應用 夢溪筆談 沈括(960-1279) 印本書目資料 電子檔網址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1968年 古騰堡文本編號27292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開放近用資訊 心得筆記 11月27日

為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進行長距離陌生旅程實在事件新鮮的事,再往淡水以及從淡水回來的路上,無論是朋友或是風景或是交通工具,都與之前習慣的不同,很多人對於習慣都很依賴,要是改變了就會渾身不習慣,但是我覺得有變化是好的,讓生活新鮮多了

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網路社群建立與應用 心得筆記 11月25日

晚會結束,心情也放鬆了許多,但是可能因為緊張,有些想要表達的沒有傳達到,表現也不是說很好,突發狀況更是層出不窮,這大概就是人生,總會有掌握不住的事情,雖然緊急處理沒有很完美,但是也總算畫上了句點,這樣才刺激,不是嗎?

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開放近用資訊 心得筆記 11月20日

在現在的生活中,想要和別人討論一些事情並且能夠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想法,實在是非常不容易,大部分的溝通能夠傳達到對方而不會變質大部分也都只有60%,溝通果然是一門學問,在這次要辦事情的我身上可說是終於體驗到了這種令人有時候會很灰心的感覺,但是經由多花些時間努力之下,也已經即將到了展現成果的時候,我其實對成果還算OK,只是沒有想到很久沒辦些事情了,溝通多費了一些力,果然還是要多研究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網路社群建立與應用 心得筆記 11月19日

身為一個大學生,應該要主動研究自己喜歡的學科,深入探討產生自己獨特的想法,經由這次的考試才恍然大悟,答案的確沒有確定的,也許之後可以突破之前的習慣,嘗試不一樣的作法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網路社群建立與應用 古騰堡計畫




495100011 賴鈞弼 圖資三 網路社群建立與應用 封氏聞見記 封演(618-907) 印本書目資料 電子檔網址 台北市 廣文書局 1968年 古騰堡文本編號27207

開放近用資訊 心得筆記 10月30日

有時候讀英文或者是國外語言的文章或是任何文字書刊也不錯有趣,可以了解他們的思考方式、表達行為,但是專有名詞實在是不錯麻煩,要是沒有解釋一定看不懂,但是有這個機會也是不錯的。

今天去聽了外國人的演講,他是梵蒂岡派來的,闡述教廷和中國以前的關係,這時候我就深深感受到不一樣的民族是很不一樣的,連笑點也是。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網路社群建立與應用 心得筆記 10月28日

1.老師將參與古騰堡計畫、維基百科編輯新增、開放目錄專案、放生圖書等活動再介紹了一次,懹大家更清楚為何要我們了解的動機,在圖書館,借閱書籍都是免費的,在網路上為何就不行?網路當初就是為互相分享而生,但是因為強大的能力,使很多人要分些利益到自己身上,所以要是大家都真正落實分享互惠,不僅僅貢獻,也獲得了成就。


2.會考的問題
2-1.甚麼是IP Address?
2-2.網域名稱從何而來?
2-3.收到e-mail有哪幾種處理方式?
2-4.維基百科是百科全書嗎? 百科的定義? 為何維基百科自己當作是百科全書?
2-5.何謂是公版著作?
2-6.社群如何會產生?為什麼要有社群? 怎麼樣的社群對大家才是最好的?

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開放近用資訊 心得筆記 10月23日

我負責的部份是Open Acces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oalition for Action 'Copyright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目前翻譯的內容大概是 :
該聯盟行動'版權教育與研究' 成立的背景下,目前圍繞在改革德國版權法的爭議。關於教育、科學事業以及學術代表的利益、自由的經由知識和信息的散佈是與議員、立法委員面對面爭論的目標。根據2004年阿布扎比是哥廷根宣言,簽署了6學術團體, 328學術團體和5個500人(截至2007年4月) 。其中心思想如下: '在一個數位化和網路訊息社會,全球訊息像是教育和科學必須保證在任何時候從任何地方都可以近用! 這無疑是符合開放近用的宗旨。

很久沒有翻譯英文了,使用電子字典和網路字典幫忙還是花了三個小時,不進則退真是句好成語。

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網路社群建立與應用 心得筆記 10月21日

1.圖資系IP位置-->140.136.152.1
2.IP: 固定:設置sever 價格高
浮動:家用電腦上網用 價格低
3.ccTLD:台灣-->TW
美國-->US
4. DNS : 1 IP 可有多個DN ,1 DN 不可以多個IP
5. 中國字的網址給中國人用,就如同英文的網址給美國、英國人用
6.語言對於一個國家非常的重要,越多人用該國的語文和文字對某些人代表其國力的強度,但是真的如此?我想這個答案過了一段時間才會有答案。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開放近用資訊 心得筆記 10月16日

1.考試考到眼睛發炎,真是太刺激了
2.關於音樂分享的部分,其實實在很難斷定侵害著作權,現在在網路上很多資訊都有質疑的地方,下載音樂和線上觀賞等等,所以要注意些,但是從最直接的方法取得需要的東西,不就是我們普通人所想要的嗎?

2008年10月19日 星期日

網路社群建立與應用 心得筆記 10月14日

1.Domain Name
為與IP對應的網址表示方式,但是一個IP可以對多個Domain Name,一個Domain Name無法對多個IP
2.URL
表示網址的總稱
3.關於知識的認知
我們現在對於資訊的收集不是很擅長,所以大部分經由新聞、網路、口語相傳的資訊大部分都是相信的,因為沒有能力去證實,使得很多事情往往會造成溝通上面的問題、想法上面的誤解,相信可以生存,質疑也可以生存,但是如何才能活的快樂、充實?見仁見智了。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開放近用資訊 心得筆記10月9日

1.背書沒準備-->砍掉重練
2.這次的小考的確令人省思很大,雖然很多人都沒有準備好,但是這樣耗著時間陪著兩個人考試的確有些許尷尬,在這個時間其實應該是要背書的,真是該改進了。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網路社群建立與應用 心得筆記 10月7日

1.WIKIPEDIA 自由的百科全書 非常的成功
2.開放給人們自由編輯 算是任何人都能創造 修改內容
3.資料並沒有絕對正確,正確性會隨著時間、空間、人們而改變
4.有其他語言的WIKI百科
5.中文的是大陸人弄的
6.在大一的參考資源老師有說不能使用WIKI,終於完全了解到為什麼了
7.WIKI提供了人們另外一種資訊收集管道,是好是壞,也不如此重要了,對吧?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開放近用資訊 心得筆記10月2日

開放近用資訊還是有著作權

雖然是免費以及開放的,但是還是有作者的內容不容許竄改之權利,
也就是在最寬鬆的範圍下,給予作者最微小、但是中心點的地位,我
想開放近用是個很不錯的想法,是個穿透力極強的資訊群,無視地位
、金錢、以及國界,但是關於作者的飯碗,這些作者要是有其他工作
可以糊口,那就不錯,但是要是沒其他工作?那是否就沒有能力開放?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網路社群建立與應用 心得筆記 九月三十日

1.古騰堡-->介紹以及說明事項
1-2.之前已經做過三本了,但是對於他們的遊戲規則還是覺得有些麻煩,他們不會覺得網頁雖然單純但是使用困難度頗高?要不是老師有提供連結我根本找不到提報分享的網頁
1-3.多虧了我們中文書越來越多了

2.影片兩則

3.living library:這介紹的圖書館很多令人驚訝之處,除了建築物俐落大方之外,有借人的服務以及機器自動上架的新功能,可以被借的人職業、喜好各不相同,可以提供讀者各方面的問題的答案,但是這樣是否會傳達給讀者一些不好的想法?目前可以借的人不多,要是放在台灣,是否會淪為廣告以及推銷的工具?

4.take a sit:移動椅子,新的概念,出現在普通模式的圖書館,帶給我的震撼很大,代表任何事物,無論圖書館或是人類的環境都有可以持續改進的地方,也許以後有個類似販賣機、但是與書庫連接,只要按書碼,就會把要的書傳出來,讓使用者可以快速找到,這是否是個好提案?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開放近用資訊 心得筆記 九月25日

1.布達佩斯開放近用協議以及協議中10項使用者權限
2.布達佩斯(Budapest)
柏林(Berlin) 三大宣言
貝斯達(Bethesda)

3.開放近用障礙->檢查,語言,近用,連線

4.共享資源是很重要的、但是無需授權的共享則是最高境界

2008年9月27日 星期六

網路社群建立與應用 心得筆記 9月23日

1.網路社群成員是自願分享的、並互相認同
2.很多人家裡的書看過一次就放在自己家裡書架不動作了-->放生圖書增加圖書使用機率
3.關於MIT學生作業
3.1難度頗高-->平常接觸這類的作業方式很少
3.2習慣性的養成-->對我們要修改要有一段時間
3.3並不是不能做-->要我們立刻開始也是可以但是效果必定不好
3.4也許有個壓力不錯、能夠發揮能力的替代方案
3.5希望這次的震撼可以給予自己警惕

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網路社群建立與應用 心得筆記 9月16日

今天是第一次上課,除了提出必須要與之前的課堂遵守的一些規範之外,講解了個人圖書館的概念,也就是只要有個書架,放著兩本以上的書,無論是否有分類,都算是在個人圖書館的範圍之內,至於要遵守的事項,本來就是應盡之義務,理當努力達到要求。

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

大學圖書館 期末出個考題

試問問題的藝術 有哪些注意要點
注意的要點有
1.決不要自以為夠資格得到答案
必須要自己去掙回答案,提出有內涵的,有趣的,有思惟激勵作用的問題
並表示願意在找答案的過程中做點什麼,並且要有經由別人指點,就會完
成問題的決心
2.明白想要問什麼
要了解問題需要哪方面的解決之道,像是不能問 這是什麼? 而是要問我做
了某某方面的改進,但是還是出現了某某問題等等,有方向的問題會比較
讓別人能夠方便解答
3.別問應該自己解決的問題
自己可以解決的問題沒有提出來的必要
4.去除無意義的疑問
別多話,言多必失
5.彬彬有禮
國際禮儀,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6.三思而後行
這問題自己真的沒辦法解決嗎?自己花過一段時間去找答案嗎?自己問的問題
是否明確?態度正確嗎?這都需要思考

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大學圖書館心得筆記5月22日

心得:
最近一直覺得很煩燥沒有動力,除了困惑自己的未來之外,一直覺得自己找不到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有時候的想法覺得要如何,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卻又覺得要怎樣,自己感覺沒什麼目標,閱讀原文資料或許是個不錯的新嘗試可以透過新的刺激看看會不會有新的想法產生。

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大學圖書館心得筆記五月8日

筆記:
1.是否遵守法規?->館員服務問題
2.擁有世界全部館藏->亞歷山大圖書館->現在不可能
3.類比時代->館藏->書架
4.數位時代->館藏->螢幕
5.亞馬遜->書都大致找到->但實際上卻沒有全部都有

心得:
在現今的時空中,想要完整收藏世界上所有的書與其說是不可能,倒不如說是非常困難,因為線在每天的新書在全世界出版太多了,但亞歷山大在當時的目標是很偉大的,讓經過圖書館的書都能夠保存,但因為當時的戰爭頻繁,所以最後失敗了,但是有這種想法也實際去執行,事件很令人欽佩的事

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大學圖書館心得筆記五月一日

1.美國加州圖書館館藏發展->依照美國國會圖書分類法,是否實地去遵守未知
2.學校的館藏採購方式->用勾的,因為時間不足,有待討論
3.數位資料保存不容易->硬體:老舊款式、停產
           軟體:版本不同,是否更新
4.數位資料五十年->資料遺失或不可用者很多
5.紙本年代悠久->至宋朝的書籍至今也可以見到
6.free rice->一個發明答對一個單字可以捐20粒米的遊戲的網站
7問問題的奧義->
a.決不要自以為夠資格得到答案
b.問問題的時候要用詞貼切,語法正確,拼寫無誤
c.明白自己想問什麼
d.別問應該自己解決的問題
e.去除無意義的疑問
f.要謙遜,彬彬有禮
g.三思而後問

心得:
問問題實在是一個大學問,要如何問才可以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答案,值得探討,而在問問題之前要做多少準備功夫以及認知,也是要看自己如何打算了。

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

大學圖書館心得筆記四月10日

1.圖書館的主要使用者->依舊是中產階級
窮人顧肚子都來不及沒時間去圖書館
有錢人錢多就直接買不需要去圖書館
2.有開架式圖書館的國家對它的國民來說是幸運的
3.開架式跟閉架式方便性的差異
4.在沒辦法提供讀者所想要的書的一個解決方法->館際互借
另外一個方法->推薦要買的書
5.圖書館館員是否要有服務業的精神?
6.圖書館館員有很多事是可以做到但是目前情況需要再加強
7.關於第四點寫推薦單有很多人嘗試都石沉大海,值得圖書館員加強

對於有些事情不能一覺得不可行就放棄,其實人生有很多事情只要下了決心去做就會成功,只是看我們願意付出多少的心力,人生苦短,也只能盡量掌握時間做一些自己想要去做而很多人做不到的事,並且要逼自己去做,自我控制力也算是門學問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古騰堡游仙窟

495100011 賴鈞弼 圖資二 大學圖書館 游仙窟 張文成(唐朝) 印本書目資料 電子檔網址 北新書局 一九二八年二月初版 古騰堡文本編號25231


495100011 jun-bi lai,university, University Libraries,you xian ku,Auther:wen-cheng zhang(the Tang Dynasty) bei xin   
























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大學圖書館心得筆記三月二十七日

筆記
1.輔大特殊的放假=>Good Friday
2.早些時間=>電算中心與圖書館合併迷思
電算中心=>技術基礎
圖書館=>不以技術為基礎
3.在電算中心出現之前已經有圖書館,電算中心消失之後圖書館繼續存在
4.不同的時間點學習不同的事物
5.語文能力的學習是一些學習的基礎
6.圖書館資訊保存=>館員不必刻意維持
7.重視讀者終身學習
8.館員不圖利自己或加害他人=>加害他人這點有問題,圖書館員基本上沒有這種威脅
9.電腦倫理四戒有待修正

心得:

對於自己的學習應該要有計劃,並且有些進度不能因為自己的懶惰而拖延,要盡可能跟上計劃上面的進度

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

大學圖書館心得筆記三月二十日

1.大學起源=>一些人
2.大學文憑的迷思
3.大學生的最終目標=>理當有獨立判斷的能力
4.大陸大學=>正面:全年無休 負面:借書要押金
5.大學圖書館資源的採購與否應考慮使用讀者為優先
6.每個人擁有時間的百分之二十應該拿來進修或者休息
7.英國一本書存在圖書館7年
8.館藏特色=>館藏種類相對優秀
9.大學圖書館應提供公平、自由的環境
10.館藏互借=>能快速滿足讀者的館藏就是對讀者有利的館藏
11.大書圖書館沒有所謂的營運標準

每個人都有很多在大學讀書的理由,而能夠在大學獲得的東西也見仁見智,然而獨立思考看起來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事,並且在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擁有很大的重要性,為了避免出了大學還是沒有取得這項能力,而被接二連三的資訊跟媒體唬的團團轉,失去了判斷是非的能力,大學生活還是得多加充實以及掌握學習思考的機會。

2008年3月16日 星期日

大學圖書館心得筆記三月十三日

1.憲法第158條對於教育文化的目標現在大學可以掌握教育的只有科學及生活智能


2.每個大學都一定要有圖書館


3.關於圖書館法第2條 1.蒐集、整理及保存圖書資訊 2.以服務公眾或特定對象之設施,

應該把第二點放在第一點之前,先有服務的概念再來保存資訊

4.博碩士論文理論上不需要授權、屬國民共有。

大學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優先順序因為了倫理道德或是些許原因變成付學費的學生成為最後的順位,這在目前大學的資源配置其實偏向方便的處置方式,因為學生有反應的數量比例少、而且一對一相對的花費體力與時間,所以改變服務方向與政策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2008年3月9日 星期日

大學圖書館筆記心得 三月六日

這堂課除了系上的同學之外,來了三位夜間部的同學,在老師的詢問之下得知有兩位是出去工作之後再回來讀書,老師表示出不可思議的反應,其中還有位是辭了工作再回學校進修,他已經三十歲了,但是對於求學的立場還是很堅定,對於老師所問的疑問回應快速、沒有遲疑。

我在之前就有聽說有很多人出了社會想要重新回校園讀書,有人是為了補強工作上的需求,有人是為了自己的興趣,所以知識真的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除了學不完之外,總有一天會需要它。

一個人擁有很多的知識可以有很多的差異,可以改變很多想法以及解決很多的問題,也可以什麼都沒有改變,如果不能活用知識的話,就跟沒有許多知識量的一般人沒啥差異,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知識量可以無止盡的擴充,但是如果不能活用、組織知識,可能就會被這個時代所拋棄。